台派觀點

突然變成台灣

發表日期:2025-04-15

作者:李忠憲

突然變成台灣?德國的聯合執政協議裡,寫下了「欲求和平,必先備戰」

今天看到德國媒體報導他們正在組聯合內閣的新聞評論,竟然看到台灣就在標題之上 (連結我放在留言)

突然變成台灣

戰爭、戰鬥與防禦:德國人聽到槍聲了嗎?

Plötzlich Taiwan

Krieg, Kampf und Verteidigung: Haben die Deutschen den Schuss gehört?

很特別的一羅馬古語「Si vis pacem, para bellum(欲求和平,必先備戰)」被納入德國聯合執政聯盟的協議,德國人為何會說「我們突然變成了台灣」?

這句來自古羅馬的格言,竟真的被寫進了德國最新一份聯合執政協議中。對於長期以「和平主義」自居的德國人而言,這無疑是一道震撼,連德國都開始講「備戰」了,我們是不是已經來到了一個無法回頭的世界?

這份協議的真正關鍵,不在於軍事預算增加了多少,而在於它提出了一個字:「Mentalitätswechsel」(心態轉變)。這意味著,德國必須從一個自滿、安逸、官僚主義盤根錯節的國度,轉變成一個具有危機意識、行動效率與韌性的社會。而這時,台灣,這個長期處於風險邊緣的小島,忽然成了德國的「梗」。

德國人這樣說: 是的,「突然之間,我們有點像台灣了,只是我們沒有地震。」

這句話並非戲謔,而是一種被現實逼出的自嘲。因為在面對俄羅斯的威脅、美國戰略重心的轉移,以及全球局勢的不穩定之下,德國人開始意識到:原來和平不是理所當然,而是一種必須靠準備來維持的狀態。

而台灣,早就活在這樣的狀態裡。SARS、Covid-19、地震、訊息戰爭、切斷海纜統戰共諜,軍機、船艦、戰情氣球團團圍住台灣,戰爭威脅接踵而至,迫使人民與政府之間建立起高度敏感且高效的溝通機制。德國人說,甚至在疫情期間,台灣政府還能用幽默與創意推動防疫,讓「戴口罩」這種可能引發反彈的措施變得理所當然。

在德國,2016 年提出備糧與民防措施的內政部長被罵「製造恐慌」;而在台灣,類似的政策卻因應變經驗的累積,反而成為民眾的日常常識。這就是所謂的「危機文化」與「安全幻覺」的差別。

也難怪,有德國軍事學者直言,德國國防軍早已成為「官僚主義的極致漫畫」,而若想改變,勢必得從「心態」開始動手術。

但問題來了:轉型容易,實踐難。文化改革這種事,在企業界尚且要耗上數年、費盡人力,更何況是一個國家的官僚體系?更別提要整個國民社會跟著覺醒。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極端主義與親俄聲音尚未壟斷政治之前,德國主流政黨終究還是拉起了緊急煞車,通過了前所未有的國防預算,試圖跟上歷史的節奏。這不是普丁的功勞,而是因為美國轉身不再幫你擋子彈了。

所以,是的,我們德國人現在開始懂了,為什麼台灣人會囤糧、為什麼他們能在不確定中依舊理智、為什麼他們能讓國家與人民之間保持溫暖的聯繫而不是充滿陰謀論的猜忌。

德國人說:

因為他們早就活在我們現在才剛走進的世界。

「Si vis pacem, para bellum」不是戰爭狂語,而是一個現代社會在動盪中保護自己的最低共識。也許我們笑過台灣的焦慮、質疑過他們的動員,甚至以為那不過是地緣政治的邊陲戲碼。但今天,我們終於明白:不是台灣變得像德國,而是我們終於像台灣了。

德國人真的不知道他們才剛開始,而台灣人的勇敢堅強才能度過那麼多難關!

當一個長年安逸的國家終於聽見遠方的槍聲,他們才發現,台灣早就在風雨裡活了幾十年。

是的,德國人終於開始了。但台灣人,還沒走出風口浪尖。

大八免,大成宮。

我們只能繼續勇敢!

https://www.n-tv.de/....../Krieg-Kampf-und......

背景解釋:德國正在籌組聯合內閣

2025 年春季,德國剛舉行完聯邦大選。由於沒有任何政黨在國會中取得過半席次,必須由多個政黨合作籌組聯合政府(Koalitionsregierung),這在德國是非常常見的制度設計。

這次談判的主角是三大政黨:

• CDU(基督教民主聯盟)

• CSU(基社盟,CDU 在巴伐利亞的姊妹黨)

• SPD(社會民主黨)

三黨在選後展開聯合執政協議的協商,最終提出一份名為《Verantwortung für Deutschland(為德國負責)》的聯合執政協議,也就是本文所稱的「合約」或「契約」。

這份協議內容涵蓋從經濟改革、社會政策,到最敏感的國防與對外政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竟然直接寫下了這句拉丁文古語:

“Si vis pacem, para bellum”(欲求和平,必先備戰)

這是一種罕見的、象徵性極高的語言,代表德國正式面對當前國際局勢中可能出現的衝突與戰爭風險,也象徵德國正在進行一場國家層級的心態轉變(Mentalitätswechsel)。

為何這是新聞焦點?

在過去幾十年,德國因歷史背景,始終對「戰爭」、「軍事」等詞彙非常敏感,甚至刻意避免在政策文件中使用。連德國國防白皮書都極少提及「戰鬥」這樣的用語。

而現在,在面對俄羅斯威脅、美國不再願意無條件保護歐洲盟國的背景下,德國不得不重新思考「自我防衛」的必要性。這種心態上的轉變,被清楚寫入了執政協議中,也成了媒體與輿論熱議的焦點。

這正是本文的起點:從政治人物公開簽署協議的幽默互動,到社會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最終導出那句耐人尋味的評論——

「突然之間,我們有點像台灣了,只是我們沒有地震。」

文章刊載於李忠憲facebook | 引用網址
分享
作者其他文章
熱門文章